DV影像:思政建设、校园文化与大学形象——中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党支部活动创新案例

发布时间:2013-05-27浏览次数:30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党支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直属党支部。该支部于2001年建系时成立,最初只有7名党员,如今支部教师党员共9人,近百名学生党员分布在本、硕、博的各个班级。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支部依托本专业的资源优势,近10年来积极开展师生DV文化活动,组织实施了7届校园DV大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活动。

  一、DV影像文化活动简介

  2002年秋,作为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0025班级申报的一项支部活动,首届校园DV短片策划大赛活动克服了各种困难拍摄制作了《天涯之路》、《西红柿炒鸡蛋》等8部DV作品,在公映晚会上观众的反应异常热烈。首次活动圆满成功后,学校教务处、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校友总会等部门积极对活动的开展给予全方位支持,从设备上、经费上以及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使得参与者迅速覆盖到全校各个院系的师生。在活动举办到第二届时,这所理工科大学里激发起了超乎寻常的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的热情已经推动着DV成为了中国科大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之后的几年,科大DV以“我的DV,我的生活;我们DV,我们快乐!”的定位和特色逐渐走在了全国理工科高校的前列。校园DV作品类型丰富,取材多样,表达内容新颖独到,反映了中国科大在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作品涵盖了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电视散文、专题片、MTV、公益广告等多种类别。剧组创作成员少则两三人,多的可达百余人。近200百部正式播映的DV作品一改往常中国科技大学学生严谨板正的印象,是科学生活、思想感悟的痕印和见证。

  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金熊猫大学生电影节、国际民间影像节等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中,我们积极组织选送作品参赛,屡屡获得金奖和优秀组织奖,仅2010年至今的省部级以上获奖多达24项。DV活动及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栏目、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DV@时代》、《大众DV》杂志等媒体上有过多次报道。

  二、DV与大学思政教育

  在201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思政研讨会上,DV活动负责人、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支部书记王国燕作为中国科大推荐的发言人做了题为《DV文化与大学形象塑造》的专题报告。该发言报告论文也于2012年3月获得了中国科大思政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通过大学生创作的DV作品可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以及大学生的兴趣取向和文化诉求。从校园DV可以看到目前思想政治领域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DV作品中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在作品中不乏体现,对此,我们在三个环节予以把关:①在作品拍摄前通过创作指导讲座,让同学们对创作价值形成良性判断;②立项审查制度,有重点的支持那些反映青年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阳光向上的题材;③评审修改制度,作品拍摄完成后不是简单地评奖公映,还对每项作品提出细节的修改反馈意见,尤其对于口语中不雅言辞进行细致筛查,让作者再拿回去修改加工,让公映的作品从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第三届校园DV大赛最佳作品《流人寝室史》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修改中不断提升,最终获得了“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剧情短片”的嘉奖。

  三、DV与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建设了数字文化实验中心以及校园DV拓展中心(该DV拓展中心年年被评为校级青年文明号,2012年底已备案安徽省青年文明号),举办了一系列培训讲座,邀请国内的相关专家来校交流,为方面作品的观摩交流,成立了“快乐DV频道”的视频点播网站,组织开展了“梦想与希望——两岸三地主题纪录片影展”(2012,2011)、“中国纪录片交流周”(2006,)、“中国国际影像艺术节”(2003)等大型影像交流活动。在全国理工大学校长艺术论坛以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来自全国各所高校的专家现场观看了科大DV公映晚会,给予了一致好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前)副主任杨瑞敏也充分肯定了校园DV在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对于中科大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DV与大学形象塑造

  科大学子创作的DV与科大的学术环境、人文传统是密切相关的。在《天涯之路》中,USTC被解读为科大人尽皆知的United States Training Center(美国训练集中营),背景是中国科大的出国留学率高达30%以上,且主要为赴美国深造,乃全国之最。科大DV剧中的爱情故事,多在男主人公臆想的情节中邂逅或悲喜,而在现实的故事里依然单身,其背景在于中国科大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研究型大学,男女比例高达7:1。而在科大的机器人足球屡屡摘得世界冠军的背景下,创作出《我的机器人室友》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大学生创作的影像取材和拍摄地大多在校园内,大学的校门、校名、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学校标识等大学视觉形象系统不可避免的在镜头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体现。一些美学素养较高、摄影功底较好的大学生甚至可以把平时不起眼的校园角落拍出很唯美的感觉。中国科大第二教学楼背后,不常光顾的一条林荫道和特征并不鲜明的湖面,成了科幻DV剧《第七日》的主要叙事地,竟可以如梦境般美丽,乃至于孕育出美妙的爱情故事。

  DV在大学形象传播的过程中,由在校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通过个人或团体原创的DV影像作品加上网络上易于流通分享的传播渠道,面向同龄青年群体向下辐射到中学生、向上辐射到刚入职人群及毕业校友等,在影像的流通中带动着大学形象的宣传和塑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X
X